红桑的栽培技术?栽培方法有哪些?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畜禽养殖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七彩阳光三农网-农村养殖业致富项目。

红桑别称铁苋菜、血见愁、海蚌念珠、叶里藏珠等,为大戟科植物红桑的地上部分,作为热带庭园绿化的优良树种在南方地区常作庭院、公园中的绿篱和观叶灌木栽培,可配置在灌木丛中点缀色彩,长江流域以盆栽作室内观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红桑的栽培技术吧!
红桑的生长习性
红桑为较典型的热带树种,喜高温多湿,抗寒力低,不耐霜冻。当气温10℃以下时,叶片即有轻度寒害,遇长期6~8℃低温,植株严重受害。我国国仅海南( 农用地、 商住地、 工业地) 、台湾及大陆最南端,可作露地栽培,其余均只宜盆栽,在温室或室内越冬,室温不低于12℃。喜光,不耐荫蔽,不宜长期在室内栽培。对土壤水肥条件的要求较高,要求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枝密叶大,冠形饱满,干旱贫瘠土生长不良。盆栽宜用塘泥或森林土,施钙镁磷肥拌腐熟饼肥作基肥,以后视叶片生长情况,喷施稀薄氮肥水,秋后停止施肥,盆土经常保持湿润。
红桑的繁殖方法
红桑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热量偏低,花后难以结成种子,多用扦插法育苗。于3月下旬至4月下旬,选用1年生的健状枝条,截成每10厘米左右长一段作插穗,剪后浸水1~2小时,密插入湿沙床风。不加遮荫,保持湿润,约20天可发根发叶,1个半月左右,可移植至圃地培育。苗高10厘米左右时,摘除顶芽,促使早日萌发成丛冠形,入冬盖薄膜,翌年春可出圃上盆或露地栽植,也可秋季上盆或植入大容器内,置温棚内越冬。
红桑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红桑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偏碱性土壤生长良好,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在排水不良的田块生长较差。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杂草少的地块,做平畦。红桑的种子细小,所以整地时必须精细,做到地平、土细,以利出苗。
2、施足基肥:红桑喜肥,整地前要每亩施腐熟人粪尿1500千克,然后做垄或畦。播种量因播种期而不同,播种期越早,用种量越多,早春播种量4~5千克/亩,播种方法可撒播或条播。播后覆土0.5~1厘米。
3、追肥浇水:早春播种时出苗较晚,需7~12天出苗。当幼苗长到2片真叶时,可在3~5叶期进行第1次追肥,每亩追尿素10千克,12天后进行第2次追肥,第1次采收后进行第3次追肥,以后每采收1次,追1次肥,每次追肥均施以氮肥为主的稀薄液肥,若施速效氮肥,可结合浇水进行。春播应少浇水。
4、中耕整枝:红桑的幼苗生长期间要及时中耕除草,以免草荒影响红桑苗生长。红桑多次采收的还要整枝,即当主枝采收后,可在主枝基部留2~3节,促进侧枝萌发,以达到提高产量的作用。
5、适时采收:红桑是一次播种、分批采收的叶菜。第1次采收,多与间苗结合。一般在播种后播种后40~45天,当苗高10~12厘米,具有5~6片叶时,陆续间垄采收。采收时要掌握收大留小,留苗均匀的原则,以增加后期产量,采收后追肥。红桑主要以其嫩叶为食,因此采收要及时,否则纤维增多,品质降低,亩产量可达1000~1500千克。
6、病虫防治:红桑抗病性较强,主要病害是白锈病,可用粉锈宁或代森猛锌防治。虫害是蚜虫,可用吡虫啉或避蚜雾喷雾除治。
红桑的栽培技术?栽培方法有哪些?推荐知识
只要努力,再努力,新人就能做好材料。材料人员在几个方面更用心,肯定能做好工作。 一、一定要熟悉各种材料的性能、价格、产地、用途,这样才能知其然。 2.他们必须购买质量合格的材料,并对他们购买的劣质材料所造成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第三,要时刻把握各种材料的...
牛,熊,下跌,反弹,反转,盘整,突破,欺骗线,超买,超卖,开盘价,收盘价,最低价,最高价,平开。炒黄金(也叫投资黄金)炒黄金主要有:实物黄金、纸黄金、现货黄金3种。只有实物黄金可以兑换成金条,但回报率远低于股票,而且交易在电子软件上很常见。 注意: 请...
广州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招收国际学生,其中赴广州留学的国际学生最多。...
与方形手镯相比,我认为圆形手镯看起来更好。圆形手镯,像手镯一样给人更圆润细腻的感觉。另一方面,方形手镯有点像筷子和年轮。厚度比较厚,通常适合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佩戴。而圆形手链,老少皆可佩戴,更加经典百搭。...
来自歌曲07555-79000 原创歌曲:海来阿姆/小阿峰 词:Hailamu 瞿:Hailamu 歌词: 冯: 总有人认为你过得很体面 也不问你经历了什么 总有人认为你有严重的失眠 但是不要说你好和坏 阿姆河: 他...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红桑的栽培技术?栽培方法有哪些?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畜禽养殖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畜禽养殖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畜禽养殖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畜禽养殖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www.shichangquan.com/article/108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