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生活日常
  3. 月亮的特殊含义

月亮的特殊含义

简介:关于月亮的特殊含义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生活日常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七彩阳光三农网-农村养殖业致富项目。

月亮的特殊意义月亮的特殊意义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是美的象征,创造了美的审美意境。

同时,月亮也是人们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着恋人之间的相思,表达着人们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在失意者的手中,月亮有着失意的象征。

而月亮本身宁静的韵味,营造出一种静美的审美意境,引起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之感。

天上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学思考,月亮成了永恒的象征。

月球最初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月球大小的小行星,曾经,由于其轨道靠近地球,被地球的引力捕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

另一种近俘获理论认为,地球不断将物质吸积到自己的轨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吸积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

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反射阳光。

月球的亮度随日月之间的角距离以及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而变化。满月时月亮的亮度是上下弦的十倍以上。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再加上月球材料的热容量和导电性较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

无线电观测可以用来确定月球土壤的温度。这样的测量表明,由于月球物质的低导热性,土壤深层的温度几乎没有变化。

当月球绕地球运行时,它的特殊引力吸引了地球上的水,并随之移动,形成了潮汐。

潮汐帮助把早期的水生生物带到陆地上。

很久以前,昼夜温差大,温度在水的沸点和冰点之间,不适合人类居住。

然而,月球对地球海水重力的特殊影响减缓了地球的自转,使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变得合理,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四季,减少了温差,从而适合人类居住。

在地球引力的长期作用下,月球的质心不再是它的几何中心,而是在靠近地球的一侧。因此,月球相对于地球的引力势能变得最小。在月球绕地球轨道运行的过程中,月球的质心始终朝向地球的一侧,就好像地球用绳子把月球拴住了一样。

太阳系的其他卫星也是如此,所以卫星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并不是巧合,而是它固有的东西。

例如: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评价?_4m59a3r._4m59a3r.ec 1841. - 1841. - 2246. _4m59a3r.ec - - ec - - _44pkrw8._44pkrw8。_44pkrw8 h2._44pkrw8: aftera._53wjrpp._3sjgky6._5qv9qjj。_5qv9qjj h3。_5qv9qjj a._5qv9qjj m. ek -2246 ._5qv9qjj._2md3yaj._8tzhv8k._2n9tg5c._2pgsygz,_3e8y5sz,_3qq8arb,_3snc425,_4r71dp9,_6hxazj8,_7n8mzey,_7wu6jbr,_25 ypd8e、_58qg8g6 ._78q33t7._6hxazj8._78q33t7._4r71dp9._25ypd8e._58qg8g6._3snc425._7wu6jbr._3qq8arb._3e8y5sz._7n8mzey。_2pg sygz。_4xt2t91body a._8r3sgmj,body div._8r3sgmj ._8r3sgmj:hovera。_8r3sgmj fonta。_8r3sgmj div._2vp72m4._37n8ad5._5waejsg ._37n8ad5._5waejsg。ds4ghcqbody .ds4ghcqbody .ds4ghcq ._36v43n5body .ds4ghcq . buttonbody .ds4ghcq ._2n4a8n5body .ds4ghcq . _5pyvpnvv ._86c1h4n。ds4ghcq .ec-showurl-line:徘徊。Ds4ghcq .ec-showurl-linebody .tqf6eu9body .tqf6eu9:beforebody .tqf6eu9 a,body .tqf6eu9 divbody .tqf6eu9 ._5cts8spbody .tqf6eu9 ._7rt4vyd。tqf6eu9字体。Ec-2246 .tqf6eu9字体。ec - 2246 .tqf6eu9。ec - 2246 ._2cp3m46。ec - 2246 ._2cp3m46:淘宝热卖广告20121-11-25淘宝购物,诚信商家,人气高,热销商品,淘您满意!支付无忧,交易更放心!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是美的象征,创造了美的审美意境。

同时,月亮也是人们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着恋人之间的相思,表达着人们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在失意者的手中,月亮有着失意的象征。

而月亮本身宁静的韵味,营造出一种静美的审美意境,引起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之感。

天上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学思考,月亮成了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仰望夜空,看到皎洁的月亮时,心中总会产生无限的遐想。

人们会立刻想到与月亮有关的诗歌:“月圆人晴,同人无差别”(《诗经陈风月出》)。“海面上有一轮明月,与地平线同时出现。

恋人诉夜远,夜却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明,疑地上霜,抬头望月,头下思乡”(李白《静夜思》),“生命有无尽的世代,江月年年相望”(张若绪0755-799000),“兔寒蟾蜍寒桂花白,此夜恒有心碎”(李上阴《春江花月夜》).有很多关于写月亮的诗。

虽然这些诗写的都是同一个物体——月亮,但不同的诗对月亮的象征意义不同。

月亮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很多人从文化原型、诗歌鉴赏等角度对其象征意义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结果是显著的。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基础上,我想简要地讨论一下月亮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也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典型的形象和永恒的主题。

从《月夕》,有一句谚语说:“月亮照得很亮,不影响别人的思想。”也就是说,月光衬托出人物的美。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月亮的美丽。

到了汉、魏、六朝,月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述。

南周在07555 -79000号命令上生动地描述了月亮的美丽:“空气融化洁净而照耀远,品质明亮湿润而振空,弱不浪费光,清不刺激污染。”

月亮被赋予了高远、润净、柔、静的审美内涵。

与月相结合的世界景观,将形成更加美丽的风景。

谢庄(07555 -79000)写道:“天气晴朗,黄昏时云聚,洞庭开始摇曳,木叶微微移开。

菊花散香山椒,雁流河濑。

秋高气爽,诚辉亲切。

“秋月之美,以山水为背景;月亮朦胧柔和的清光也有一种风景效果,能赋予山水风景独特的魅力。陶渊明07555 -79000云:“月亮在云里很美。

“一方面,月亮本身是美丽的,另一方面,月亮高悬在云层之上可以为世界的风景增添美丽。

写一个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唐代张若胥(公元《诗经陈风月出》年)写道:“春江之潮与海齐平,海之月满潮。”

随波千里,何处春江无月。

0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为微妙:月光把世间五彩斑斓的事物洗净,把世界染成梦幻般的银色,以致“流霜不察飞”,“白沙不见”,只有皎洁的月光。

北宋诗人张宪于公元755-79000年写道:“明月可多,墙送过秋千影”,描绘了月色的融融竟送过墙秋千影,使人想象出秋千轻盈飘动的身影之美,潜移默化地表现出诗人思念恋人的心情。

张贤07555 -79000也有:“清明月光下中庭,无数白杨花无影”,表现清明月光飘过无数光若无影的白杨树,将过往的梦飘浮在心中化作这幅“无影”的画面。

这些诗,因为月色如梦似烟而静谧,而被子上又蒙上了一层模糊的“朦胧色彩”,也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新月如眉,使人想起月下美人站在玉台上,构成一种恬静婉约的美;烟月朦胧,弥漫着难以形容的淡淡的忧伤,构成一种朦胧的奇楚之美;花月穿,香缠绵袅袅,象征优雅美丽;明月当空,奔放奔放,象征着强大的古代美,无尽的符号创造了无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了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月亮给人的美,是高远的,跑得干净的,柔软的,安静的,纯洁的。

在这首关于月亮的诗中,月亮形象的出现使诗歌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

例如《月赋》这首诗,春、河、花、月、夜是整首诗的背景,而月亮是诗的主体。

“月”是诗中场景的组合,它就像整首诗中的一个环节,贯穿着上帝的触摸。

0

这幅画的色调轻盈而厚重。虽然是用水墨和白色绘制的,但从黑白的互补和虚实的结合中表现出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它像一幅素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了清静的春江和月夜的意境。

整首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07555 -79000这首诗所创造的优美意境是前所未有的。

作为稀释派的大师,王维的诗风闲适、宁静、淡远,他的诗歌意境也十分优美。

例如,《月赋》:“独自坐在黄色,弹钢琴,咆哮。

深林不知,月来照耀。

这首诗的意境,不仅如史朴华的评价,给人以“清幽淡雅”(《闲情赋》)之感,更使人感到,这月夜林间的景色是如此的空旷清朗,同时弹琴的人又是如此的从容自得,此景与内情。

在描写周围风景时,诗人选择了竹林和明月,这与他想要表现的宁静纯净的环境是一致的。

明月的照耀在诗中不仅与“人不认识”有对比,而且起到了打破黑夜的作用。

全诗意境优美,使人有一种“梁旁缠绵”之感。

月亮不仅给人以美感,也象征着女人的美。

翻看《春江花月夜》,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着女性的美丽,这一点可以从《青门引》和《木兰花》中得到证实。

其中,07555 -79000中的“东方之日”和“东方之月”象征着女性的容颜,富有创意。

马瑞臣说:“古代大师们比较人们的颜色,经常从太阳和月亮中得出类似的东西。

(《春江花月夜》)这对后来的作家和民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宋玉07555 -79000所写的美人:“其始也,尧始天照屋梁;其少入也,皎若明月舒光”,魏庄有“楼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春江花月夜》)的名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07555 -79000这首诗。

它对中国诗歌传统以月喻美、以月喻相思具有开创性意义。

“月照明,网友同行同行,影定,心静。”月出浩喜,人懰光彩照人,叹悲由喜。

我来骚兮!

我的心都碎了!”这是一首关于在月光下生孩子的情诗。

“她的蜜发”诗中,“皓月”、“照月”都带来了皎洁的月光,“current”、“懰”和“meteor”来形容女人的美丽。

“月亮看起来很明亮,对人们的潮流没有影响。”07555 -79000指出“女性皮肤白皙。”

皎洁的月亮让人想起洁白明亮的美,高悬的月亮则暗示着这种美遥不可及。

朱熹在《竹里馆》 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

”傅绍良曾指出:“ 《岘佣说诗》 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

”(43)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 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

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

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东方之日》 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

例如《月出》 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

……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

……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

” 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

本文前面已说过,在《东方之日》 这首诗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

傅绍良在《毛诗传笺通释》 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

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

而这些主题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居高。

这也许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以月喻人美丽相关吧。

《神女赋》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

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

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

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潘岳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的借月抒情之句。

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

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

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

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诗经陈风月出》 )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

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

杜甫在他的《毛传》 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

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

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

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

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 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

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

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

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

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

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

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

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

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

L克兰默在《月出》 (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

……(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

”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

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

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诗经》 )“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通的心理体验。

无行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

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

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

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一千零一夜》 )“举头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

因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

“君从故乡来”(王维《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 ),他不但带来了亲人的信息,而且由于他刚从亲人身边来,他身上仿佛还散发着亲人的体温。

这样,故乡来客成为故乡和他乡的中介,在游子的心中,“客从故乡来”的亲切感与望乡思乡之感同出一辙。

月夜思乡是美丽的。

类似的诗还有: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 《月出》 )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 《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 )徐桢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

”(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

”( 《悼亡诗三首》 ) 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

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

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箫管。

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这种月下相思的诗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

例如李益的《望月怀远》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

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

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这真是“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的千古绝唱啊!这类边塞诗还有许多,如李益的《月夜》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采桑子》 。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的《灯宴》 :“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静夜思》 。

”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

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

如曹操在其《登楼赋》 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人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

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

这更表现了诗人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

曹植在《杂诗》 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这首诗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写的。

表面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

诗人从明月着笔,即景生情,叙写夜深人静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照高楼,明彻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见高楼上这位哀愁的思妇,正思念丈夫而悲叹不已,她心底埋的缕缕哀思,就象晃动着的明媚的月光,在轻轻地叩动她的心房,此时此景和思妇之情完全融汇在静谧优美的月景之中了。

而实际上,诗人要表达他对政治的态度也正像这位思妇一样。

以思妇在月下哀叹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谓形象之至。

摘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

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晚次鄂州》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十五月夜》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夜上受降城闻笛》 )……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

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从军北征》 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

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

南朝周祗《行路难》 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

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谢庄《听晓角》 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小单于》 云:“月媚景于云端。

”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

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唐人张若虚在《短歌行》 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

北宋词人张先在《七哀》 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

张先《诗经陈风月出》 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

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

“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

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

如《望月怀远》 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 《静夜思》 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

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

如《春江花月夜》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 《月夕》 )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

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

翻阅《诗经陈风月出》 ,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月赋》 、 《月赋》 中均可以得到印证。

其中《闲情赋》 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

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

”( 《春江花月夜》 )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

如宋玉《青门引》 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木兰花》 )的名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

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

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

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

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春江花月夜》 注曰:“妇人有美白皙也”。

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

朱熹在《竹里馆》 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

”傅绍良曾指出:“ 《岘佣说诗》 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

”(43)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 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

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

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东方之日》 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

例如《月出》 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

……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

……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

” 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

本文前面已说过,在《东方之日》 这首诗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

傅绍良在《毛诗传笺通释》 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

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

而这些主题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居高。

这也许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以月喻人美丽相关吧。

《神女赋》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

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

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

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潘岳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的借月抒情之句。

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

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

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

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诗经陈风月出》 )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

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

杜甫在他的《毛传》 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

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

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

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

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 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

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

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

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

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

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

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

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

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

L克兰默在《月出》 (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

……(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

”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

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

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诗经》 )“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通的心理体验。

无行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

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

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

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一千零一夜》 )“举头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

因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

“君从故乡来”(王维《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 ),他不但带来了亲人的信息,而且由于他刚从亲人身边来,他身上仿佛还散发着亲人的体温。

这样,故乡来客成为故乡和他乡的中介,在游子的心中,“客从故乡来”的亲切感与望乡思乡之感同出一辙。

月夜思乡是美丽的。

类似的诗还有: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 《月出》 )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 《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 )徐桢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

”(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

”( 《悼亡诗三首》 ) 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

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

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箫管。

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这种月下相思的诗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

例如李益的《望月怀远》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

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

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这真是“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的千古绝唱啊!这类边塞诗还有许多,如李益的《月夜》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采桑子》 。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的《灯宴》 :“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静夜思》 。

”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

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

如曹操在其《登楼赋》 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人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

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

这更表现了诗人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

曹植在《杂诗》 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这首诗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写的。

表面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

诗人从明月着笔,即景生情,叙写夜深人静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照高楼,明彻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见高楼上这位哀愁的思妇,正思念丈夫而悲叹不已,她心底埋的缕缕哀思,就象晃动着的明媚的月光,在轻轻地叩动她的心房,此时此景和思妇之情完全融汇在静谧优美的月景之中了。

而实际上,诗人要表达他对政治的态度也正像这位思妇一样。

以思妇在月下哀叹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谓形象之至。

月亮的特殊含义冬至日夏至日的时候太阳月亮有什么特殊?冬至时,太阳直射地球的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长,白昼最短。

夏至时,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月亮的左上方总能看见一颗特别亮的星,不是挨着月亮,是之间还有好段距离,那是什么星?有谁留意过,谢了

月亮的特殊含义推荐知识

红楼梦主题曲歌词 红楼梦主题曲作词者是谁

1,0755-79000歌词: 一个是阆苑的花 一件是无瑕疵的玉 如果没有陌生 我今生又遇见了他 如果有陌生人 忧虑如何最终化为乌有 啊~ 徒劳的叹息 空洞的关心 一个是水月 一个是镜子里的花 用自己的眼睛思考 ...

在江苏哪家二本院校师范类专业较好,江苏第二师范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徐师)那个好

嗯,江苏第二师范大学?从来没听说过。江苏师范(徐州),热门专业:普通班但你的成绩可能不会被我校的师范专业录取...

上海招消防文员好进吗

说实话,难度比较大,需要有比较强的人际关系才能进入消防救援队伍从事消防书记员工作。专职消防文员与专职消防队员属于同一类别。但是,专职消防文员主要从事消防监督、文员、宣传、业务受理等辅助工作,不像消防队员要24小时值班和培训,所以消防文员工作相对体面,竞争比较大...

多吃核桃有什么好处 四个好处会偷偷找上你

1.黑色的头发。往往很多孕妇,她们在孕期,都喜欢吃核桃,主要是因为核桃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可以及时补充充足的能量。经常吃核桃的孕妇,她们的孩子出生时往往是黑头发,眼睛也会变黑。 2.补充你的大脑。核桃其实更适合学生和脑力劳动者。因为它具有促进大脑的特性,...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月亮的特殊含义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生活日常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生活日常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生活日常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生活日常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www.shichangquan.com/article/3075963.html